2017养老保险新增项目

时间:2020-10-30 09:12:55 工资待遇 我要投稿

2017养老保险新增项目

  农村老龄化趋势严重,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对策。今年国家再次加大改革力度,注入大量的养老资金,农村的养老问题正在一点点缓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17养老保险新增项目,欢迎大家参阅!

  一、高龄补贴

  农村高龄补贴这项政策国家很早就已经出台了,今年更加明确,高龄补贴的金额多少跟老人年纪有密切关系。凡是70~79岁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10元的养老补贴;凡是80~89岁之间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20元的养老补贴;凡是90~99岁之间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40元的养老补贴;100岁及10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80元补贴。各个地方标准不一,具体以当地为准。

  二、60岁以上老人领补助

  在农村,凡是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75元,以前是60元,今年增加15元,金额虽然不多,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老负担。

  三、养老服务补贴

  在农村一些家境贫困的家庭,子女无赡养能力或者家境贫困的老人可申请农村养老服务补贴。如果老人已经是农村低保户口的可全额享受农村养老服务补贴。

  四、养老护理补贴

  在农村年纪在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生活困难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可申请农村养老护理补贴。(含农村五保老人和低保老人),农村养老护理补贴为每人每月200元。

  拓展阅读: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养老的建议

  潘庆林:应给予独生子女带薪假期照顾父母

  随着第一代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号召的独生子女父母逐渐步入老年,养老问题日益加剧,一个子女如何照顾两个长者乃至上一代的四个长者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国家和政府应提供独生子女“带薪法定假期”的法律保障,使其方便照顾父母。

  潘庆林称,40年前,很多父母为响应党的号召,只生了一个孩子。如今父母这一辈老了,但是他们的独生子女们因为挣钱、买房,压力很大,也很难有时间照顾父母,所以国家应该负责任,提供必要的保障。

  对此,潘庆林提议全国人大立法,对每个持有独生子女证、处于工作状态的公民,每年享有一定日期天数的法定假期,可以专门用来照顾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以上假期可以同孕产期一样,在父母需要的时候(比如生病住院)使用。假期期间,起工作岗位、工资待遇不受影响。

  他认为,倘若有法律的支持,又能免除扣减薪水的担忧,才是真正对孝道文化的鼓励。孝道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弘扬唱响主旋律,更需要实打实、硬碰硬的法律支持、物质保障。这样,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才能有底气、有能力,孝敬照顾父母。

  蔡玲:创新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早在2015年底,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就已经是全国第一,天津第三,河北也已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说。

  "北京面临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天津和河北面临经济增速下滑、人口红利下降、产能过剩和结构升级、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让北京的部分老年人到天津、河北去养老,有利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也有利于天津、河北等地发展养老等新产业。"蔡玲说。

  为此,蔡玲随调研组专门到河北燕郊等地调研。"我发现在燕郊等地,有不少北京的老年人。生活成本低、环境好,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但是医护能力跟不上,医保报销繁琐等也是不少老年人反应的问题。"蔡玲说。

  蔡玲调研发现:当前,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已出台相关举措,如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了《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重点规划了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事宜,但总体上看,目前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蔡玲建议:统筹规划布局养老机构,推动在京医疗资源向京外、京郊疏解。引导向京外疏解养老需求。在布局中,要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促进制度体系渐进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鼓励三地通过共建养老医疗机构、推动养老院和护理院的对接等方式,加强三地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老人到了外地,家人如何及时了解老人的情况?蔡玲建议,建立三地养老信息中心共享平台,完善养老服务工作网络。通过电信、移动等企业建立养老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平台。

  京津冀人才资源丰富,全国却普遍存在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的问题。蔡玲希望,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也能为全国养老人才培养探路。蔡玲建议: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会同三地相关主管部门,以京津冀为先行先试示范区,综合研究制定分级管理为基础的养老行业职业资格体系,发挥京津冀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主体,涵盖护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等养老服务类相关专业群,同时对相关专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吸引生源。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提供免费继续教育以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京津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便捷。老年人在外地养老,子女会更加安心,也更方便来看望老人。老年人来了,相信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所以,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也能助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蔡玲说。

  向晓梅:由点及面,从深度走向广度去关注养老

  医疗、教育、养老,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历来是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梳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的这五年履职,养老成为关键词。

  2013年,向晓梅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从2014年开始她的“养老”建议开启。从最初关注养老护工的待遇问题,到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搭建全国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到今年社区养老规划及服务完善,向晓梅对“养老”话题的持续关注不仅表现在时间的延续上,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也是一个由点及面、由深度走向广度的过程。

  对于自己的“坚持”,她笑称这得益于本职工作“研究员”的身份,初听研究院工作很“高大上”离老百姓很远,作为人大代表的身份则给了她另一个方向——从产业角度来研究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养老问题,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因为对养老话题的持续关注,向晓梅透露,当朋友向她咨询“要不要去办养老院”问题时,她会“游说”对方这是一个朝阳行业。

  “养老问题完全靠政府也不行,所以这两年我也在提议,欢迎民间资本注入养老服务行业。”向晓梅说,政府要做的是创造更好的条件及氛围,一方面可以鼓励民间资本,一方面做好监管工作。

  对向晓梅而言,关注养老的背后,既有自己经历的思考,更有作为人大代表,为老百姓发声的责任感。

  【对话】

  请问您为什么会持续关注养老问题?

  向晓梅:这一方面是基于我的工作,我是做产业研究的,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离老百姓很远,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需要多关注民生,这就给了我一个方向,从产业角度来研究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关注养老问题也有一个契机——当时我们做“幸福导向型产业”,这个方向是什么?怎么样来诠释?倒推问题,养老的方向就明晰。2013年我开始大量接触、走访养老院和养老产业协会,发现这里面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事实上,我自己对养老问题也感同身受,我母亲快80岁了,她行动不是特别方便,一直以来她都和我一起住,从她的身上我也看到解决好养老问题对社会的重要,让老人优雅的老去应该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

  在这几年的关注中有什么收获?

  向晓梅:作为人大代表,要有为老百姓发声的责任感。对我自己来说,谈不上收获,觉得欣慰吧。比如第一年提出的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等问题,目前我们也看到取得一些成效,包括配套政策的出台,通过积分入户解决孩子入学问题。另外,在今年省人大的立法计划中,其中有两个涉及到老人,其中包括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未来对养老的关注还会落在什么方面?

  向晓梅:养老的问题会持续关注的,比如今年,除了提出关于社区居家养老规划建设和服务完善相关的建议外,我还提出了关于预防与打击针对老年人的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建议,这也是我们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在我身边就有亲戚被诈骗的经历,很多老人被骗去的都是“养老钱”,所以我提出,除了完善相关立法政策,还要对聚众式推销活动应当实行备案登记制度,也要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普法宣传与精神关爱。

  【履职路】

  2012年提出“幸福导向型产业”概念。

  2012年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幸福导向型产业”概念首次被提出来,向晓梅便参与了该课题的前期研究。何为幸福?何为幸福产业?概念提出,她开始倒推问题,将养老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向,开始长期关注。

  2013年向晓梅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基于此前“幸福导向型产业”概念,她参与多方调研,走访养老院,并于2014年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2014年建议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

  2015年建议关于完善养老服务机构。

  2015年向晓梅提出引入民间资本注入养老市场的相关建议。

  2016年推动发展养老租赁业。

  2016年向晓梅提出通过“推动发展养老租赁业”来破解养老产业支付能力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

  2017年社区居家养老规划建设和服务完善。

  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同步要跟上。向晓梅认为,社区养老更应该把配套措施建好,医养结合,同步为居家养老服务,“幼儿园有托儿所,我们应该打造托老所概念,让老人能安享晚年”。

  朱海燕:让养老护理员有奔头

  “现在去养老院,光看他们吃的东西,有些就很不适合老人,我们的专业性亟待改善。”全国人大代表、省话剧院院长朱海燕谈到养老问题时称,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达到上千万。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的人才队伍和专业化培训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她建议,大中专院校要加快该行业人才培养,并将养老护理职业纳入公益性岗位给予补贴,让从业者“有奔头、有技能、有尊严”。

  专职护理人员培训费用政府承担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难题年年都是热点,朱海燕收集了相当多的材料。她介绍,目前按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非常大。

  朱海燕表示,从护理人员专业结构看,我国养老服务机构、专业护理学校、一线护理队伍中,有专科、本科、硕博等专业的护理人员数量明显不足。现有的护理人员普遍是年龄大、学历低、流动性高的群体。

  她建议,我国大中专院校要优化专业设置,加快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公民加入养老护理志愿者队伍,接受专业化教育培训,满足非常时期专业护理人员紧缺之需。“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加大了护理教育的投入,我国也要尽早启动养老护理专业培训普及化工程。” 同时,高等护理人才培养出来,用人机构要按专业设编设岗,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尽快规范专业护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明确层级工资待遇、执业权利和义务,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聘体系,将养老护理职业纳入公益性岗位,给予技能性工资补贴,专职护理人员晋升、晋级培训费全部由政府承担,让从业者“有奔头、有技能、有尊严”。

  刘晓静:加强养老服务及专业人才培养,在中小学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第一,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9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是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且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失能、高龄、空巢老年人多等特点,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养老压力。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基础设施、行业规范、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展滞后,亟需予以关注和积极应对。

  关于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待遇偏低,职业认同感不强

  二、源头培养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三、培养层次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

  具体建议如下:

  (一)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养老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评价,不断改善养老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社会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社会活动,增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认同感;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鼓励越来越多的养老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与管理事业。

  (二)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发展规划,提升学生培养层次。结合各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研判养老行业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将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纳入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人才需求评价预测机制。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情况,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扩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尽快探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升学生培养层次,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第一,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如增加在校生生均补贴,仿照山东省“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模式,给予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优先评定、推荐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生源,培养更多人才。第二,根据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引导和鼓励高校通过实行单独招生、增加招生计划等方式,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第三,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与管理专门人才。第四,鼓励养老机构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按任务、岗位、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以岗位的技术含量、关键程度、贡献大小、效率高低等指标合理划分岗位等级,以岗定薪。政府通过岗位津贴、财政补贴等方式缓解养老机构用人压力并适当增加养老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

  (四)加强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历教育方面,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开展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带头人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之间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培养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领军人才。加强基层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养老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继续教育方面,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岗位培训力度,保证培训质量与效果。鼓励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业余攻读学历学位,完善知识结构。继续加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课程建设。

  (五)促进毕业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鼓励专业对口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与管理工作,吸引相关专业毕业生参与养老行业发展。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组织在校生到养老机构和城乡社区、家庭等进行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从事养老事业的热情。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等方式,开发更多适合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通过就业促进招生,不断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供后备力量。

  第二,关于在中小学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建议

  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扶弱帮困、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精神关爱、行为矫治、社会康复、权益维护、危机干预、关系调适、矛盾化解、能力建设、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是社会治理的专业力量。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服务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机构和部分社区服务中心。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2016年民政部、中央综治办、教育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扩大专业社会工作覆盖领域和服务范围,逐步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规范力度”等发展思路,民政部门也不断加大社区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数量不能充分满足现实需求的情况之下,应该优先开发与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开发与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的理由

  学校社会工作,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领域,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目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中小学普遍性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的模式,学校社会工作运行机制较为成熟,已经标准化运作。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也有较好的发展,尤其香港于2000年实行了“一校一社工”制度,形成了学生成长的专业支持力量,起到挖掘学生潜能、协调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困扰与难题,有效地协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上海、广州、深圳、四川、山东等地,皆有学校社会工作项目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具有如下好处:

  (一)有效地建构学生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中小学对心理咨询非常重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这非常重要。但学生成长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心理问题或心理原因,更多是成长环境所形成的问题。对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无疑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其他原因所形成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则无能为力,因为心理咨询师只是以问题视角来诊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如何去改变与矫正问题学生的行为。社会工作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表现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性;学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其具体环境的问题,是人际之间交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工作者会多方了解学生的处境,除了转变学生,还为之建构、修复与完善人际支持系统,形成学生成长的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如果学校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可以有效地形成家庭、社区、学校三者的教育合力,更可以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合作,及时地发现学生问题与矛盾,做积极的预防与化解工作。

  (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助人自助”,强调服务对象自助能力的提高,要求服务对象能够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替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会以优势视角即了解与运用学生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能够挑战自我、直面现实问题、不逃避问题。他们会通过专业的方法,如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之中体验成长,学会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等等,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三)能够形成较大的学生工作合力

  学校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会更好地与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工作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学生工作合力。三者是有着职责的分工与各自的优势。心理咨询主要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相应的制度规范进行思想教育与日常性管理,社会工作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与支持。心理咨询以问题导向,思想教育工作以教育为主,社会工作则是服务为本。如果说思想教育工作是显性的思想教育,那么社会工作则是隐性的思想教育,是通过服务育人。社会工作会更加关注弱势学生或问题学生,通过专业的方式促进改变,而不是简单的教育与讲道理。

  (四)开展危机介入服务,有效化解校园暴力

  学校社会工作者是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的专业工作人才,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相比,其对于校园暴力危机处置具有更加专业的理念、方法与技巧。在日常,学校社工将通过与教师、学校管理者、家庭、警察等相关各方形成危机介入紧急处置机制,在校园暴力发生初期及早介入,并通过紧急处置机制最大限度化解校园暴力风险,降低校园暴力伤害。在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过程中,学校社工将能够通过专业的评估和需求识别方法,及时发现校园暴力潜在隐患,并通过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工课堂、社区工作、体验式培训等多样化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法治教育等相关教育与辅导,有效预防校园暴力发生。在校园暴力中,施暴者与受暴者均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为施暴者提供服务,能够有效预防与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避免其在歧途越走越远。为受暴者提供服务,能够有效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降低校园暴力的心理伤害,保护其成长。

  二、开发与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的建议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目前有关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网络成瘾、吸毒、自杀等青少年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的问题不只是青少年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群体的投射,是成人社会的问题在青少年身上的体现。开发与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是我们更好地预防与解决青少年社会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必要性的认识

  对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是进行普遍性的思想教育,更应该是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烦恼与问题的协助性解决,使他们解决成长问题的过程之中学会面对与处理问题的方式,突出学校教育中曾经忽略的日常性教育内容。进行个别性问题的专业处理与解决也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社会工作作为服务育人的重要岗位,让其发挥为学生服务的专业优势,尤其对那些需要帮助与扶持的`学生来讲,不会因为学业成绩不好、父母关系不和等问题阻碍了良好成长的步伐。

  (二)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岗位的标准

  可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对不同层级的学校根据人数设定相应的社会工作岗位或者开展社会工作项目,并对社会工作者的条件要求进行相应的界定,对其职责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规范,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学校工作中问题回应的优势,使社会工作岗位真正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预防、补救与发展的功能。美国对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历上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领域。我们更应该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有明确而较高的要求,因为服务对象是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可以先在不同层级学校进行试点探索,形成一定的模式,再进行推广。

  (三)加大资金投入

  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领域。要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支持范围,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入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以多样化资金来源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于符合服务承接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杨文:倡导并推进实施“时间储蓄”养老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杨文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建议,探索社会互助的“时间储蓄”养老模式,以其作为现有养老模式的补充。

  杨文介绍说,“时间储蓄”养老模式是一种互助养老模式,指低龄老年人或社会志愿者照顾高龄或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把他们的服务时间进行“储蓄”,待自己或直系亲属年老需要照顾时,根据“储蓄”的时间来接受他人同等时间的服务,以此循环。

  “时间储蓄”养老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能较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增强家庭的养老功能,实现社区成员自助、互助。杨文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并立法,以保障其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引导低龄老年人和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发挥志愿者精神,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加强管理和监督,以政府公信力作保障,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组织专家团队对“时间储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准入。同时,对服务提供者提供培训服务。

  刘凯华、张凤宝: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体面”

  建立评估体系、让照护服务更精准

  刘凯华说,就广大老年人而言,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做补充。而补充就应是“兜底”,即当老人在家庭和社区都不能完成养老时,机构应该是最后的保障。而在我国一些地区,公办养老机构的“一床难求”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现象并存。以本市为例,目前一般老年人月退休金在3000元左右,而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对失能老人的最低护理标准,每月最低收费在2700元,民办养老机构一般在4000元。差距之大,特别是对低收入的老年人,决定了其很难入住机构养老。

  刘凯华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冷热不均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没有进行评估后的分类管理。各种统计数字只是涵盖总体,要使不具备自我照护能力的老年人,得到最基本的生活质量保障,把有限的资源给予真正需要照护和帮助的老年人,对老年人的个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综合能力评估,算出照护总成本,提供精准化服务,十分必要。

  刘凯华建议,一是要由民政主管部门牵头,着手建立老年人综合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方式,对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水平、家庭构成等因素进行科学的综合性评估。二是要彻底厘清福利性养老与商业化养老的区别,划定界线,在政府政策扶持上给予明确区分,对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积极引导其到商业化养老机构去养老。政府要停止只对养老机构床位进行补贴的行为。三是通过对老年人个体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估,建立个性化的分类服务清单和建立“轮候”入住机构养老机制,让真正有需求的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照护服务。

  提供特色服务、关爱失能失智老人

  张凤宝说,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有效举措。目前,机构养老还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专业老年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还不规范,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机构养老还不能得到很多家庭和老人的认可。特别是对于失能失智的老人,探索建立社区多元化养老体系并进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才更能满足其需求。

  张凤宝建议,一是推广社区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定点签约服务机制。社区行政主管部门应与社区卫生机构联合针对辖区内失能失智老人家庭进行调研,对有医疗需求意愿的,进行签约式服务。实行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半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宗旨,建立集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为主的连续性、综合性、低成本、高效率、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二是社保部门应根据老人需求制定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利用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基础病筛查,做日常老人医疗数据分析,适当放宽老年常用药品目录。三是建立评估评价体系,通过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和个人需求的评估,提供个体化的服务。四是建立一支稳定的服务队伍。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对有意从事护理的人员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充实社区及机构服务队伍。同时,对社区医生和护士给予上门补贴,提高有偿服务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