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的影响

时间:2020-10-29 18:39:40 工资待遇 我要投稿

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的影响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取消药品加成成为了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 针对当前的医疗环境,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医院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的影响,欢迎大家参阅!

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的影响

  一、问题与背景

  如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回归是目前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一项重点。2012年,国务院决定选择300个县(市)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计划到2015年全国所有县级医院将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从2012年7月1日起,北京友谊医院作为北京市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在全市率先试点实施医药分开,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公立医院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各医院必须适应新医改,积极探索适宜的方法。基于此,本文模拟北京友谊医院具体实施办法,结合某医院现状,测算分析该院取消药品加成的可行性。

  二、测算方法

  (一)资料收集

  北京市友谊医院具体方法为,取消原有的挂号费、诊疗费,建立医事服务费。新设立的门诊医事服务费分为四个档次,分别是普通门诊42元/人次、副主任医师60元/人次,主任医师80元/人次、知名专家100元/人次,急诊60元/人次,住院80元/人次/天。

  本文统计了某院2013年门诊和住院药品收入、药品成本、门诊挂号量、出院者占用总床日等数据,计算门诊、住院药占比,并按照北京市友谊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测算。

  (二)计算方法

  门诊增加的收入=不同档次的号源增加的医事服务费=(各档次医事服务费-原挂号费)*挂号人次

  门诊减少的收入=门诊药品差价

  住院增加的收入=增加的住院诊查费=(医事服务费-原住院诊查费)*占用床日数

  住院减少的收入=住院药品差价

  门诊收益变动=门诊增加的收入-门诊减少的收入

  住院收益变动=住院增加的收入-住院减少的收入

  总收益变动=门诊收益变动+住院收益变动

  此外,根据北京友谊医院情况,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普通门诊增加了15.8%,专家门诊有所下降。假设该院门急诊总量不改变,知名专家号减少20%,普通门诊号增加知名专家减少的20%的比例,出院者占用总床日不改变,对该院数据进行调整后测算。

  三、取消药品加成的测算结果

  根据2013年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该院门诊收益变动有所增加,住院收益变动则有所减少,但总收益变动是增加的趋势。

  虽然此测算方法是基于药占比、门诊量、住院床日在取消药品加成后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但结果表明,该院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医事服务费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四、对医院应对取消药品加成的建议

  测算结果表明,药占比的高低,是能否应对取消药品加成影响的关键。2008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规定,三级医院的药品收人占医疗总收入的比例应不超过45%。如何将药占比指标调控在合理区间,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生合理用药水平,成为各医院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控制药占比,提出个人的建议。

  (一)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

  首先,医院各级领导应该认识到控制药物费用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之一,高度重视药占比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了,职工才会有目标、有信心。医院应该成立以分管院长为领导,多部门参与的药事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药品相关事务的管理,从药品的采购到使用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制定新药准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医嘱执行、各科用药比例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即医院对各科室进行药占比管理控制,各科主任对各科室医生合理用药进行监控管理,充分调动科室自主管控的积极性。

  抓思想,重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医院应该组织医生参加道德讲座及有关学术讲座,树立医生合理用药的观念,增强医生合理用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降低医生在医疗服务中对药物使用的过度依赖,自发提升医德水平。还应加强定期培训,促进医务人员用药知识的更新,推进合理用药工作的持续改进。

  (二)制订合理的药占比标准

  控制药占比是为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解决病人看病贵的问题,但如果片面的控制药占比,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大检查,医生可能通过多开检查费来降低药占比,这样不但没有降低病人的费用,基至总费用有可能上升,导致病人看病更贵更难。因此,科学地制订合理的药占比变得尤为重要。

  医院应根据各科室具体情况的不同,如内科和外科,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分别按照门诊,急诊,住院,将药占比指标细化至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生。有了可量化的控制目标,医务人员在执行中才有依据,才能不断的增强自律自控意识。

  同时,医院应加强单病种临床路径的管理,制订合理的单病种药占比。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可在医院内部建立起一种有效控制成本的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医疗服务的标准化、透明化,有效纠正不合理、不规范的临床医疗行为(服务不到位和服务过度等),从而保证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也有利于改变临床医师重治疗效果而忽视治疗成本的`状况。医院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结合自身的实际,组织相关权威专家在立足于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成本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单病种临床路径,组织医务人员单病种付费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益共同提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单病种医疗费用结构框架。

  只有制定出科学的临床路径以及合理的成本核算,医院才能应对单病种付费等新的医保支付方法,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在信息化的时代,合理用药的监管势必离不开信息化软件的支撑,医院可以引进或开发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实现对药品的科学化管理。

  借助信息化手段帮助医生、药师等临床专业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医药知识,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同时,医院应定期监测汇总全院药品消耗情况,并对耗量异常增长、费用权重大,单价过高,疗效不确切的药品予以用药合理性分析、告知反馈、超量预警,继而进行行政干顶,停用耗用量异常增长的品种,从源头上控制院内药品品种数量的增长。

  当然,要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局限性,灵活应对信息软件监管手段相对机械的问题,医院应指定专人定期对该系统进行维护,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注重整合性与实用性,切实提高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四)发挥药剂师的作用

  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监管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目前,大多数药剂师的工作局限于药品发放,事后点评,不能完全面向临床开展工作,因此,应挖掘临床药剂师的潜能,充分发挥药剂师的专业优势,加强临床参与度,在协助临床合理用药,推进个性化治疗,药学知识的更新普及,以及对信息化管理有效补充等方面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处方点评中的作用。定期对患者医嘱用药进行全方位的处方点评,包括处方权限、遴选品种、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以及配伍不合理等现象,加强与科室间的沟通,促进科室合理用药的改进。

  (五)建立可量化的考核指标

  药占比指标是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三大重要原则的直接反映。医院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要综合考虑药占比、次均费用、患者满意度、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等指标,形成多维度多指标的考核体系。强化监管考核结果的应用,与科室及个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甚至是医生的职称评聘、执业资格再注册等挂钩,以此建立起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建立一套长效、可行性强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有效的鼓励和约束作用,从而加强医疗过程管理与环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