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编导意识

时间:2021-02-17 19:35:43 职位百科资讯 我要投稿

什么是编导意识

  一、摄像师和编导

  摄像和编导是电视制作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好的编导离不开好的摄像,好的摄像也需要好的编导提供平台。他们的工作是交叉关系。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摄像师在被动地工作,一切听从编导的安排,到拍摄地点就负责操机,拍完素材一扔,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摄像师不是合格称职的摄像师。摄像师理应比编导有更好的画面感觉,对画面元素的理解和摄像技巧的合理运用都应该比编导强,他可以帮助编导摄制更好更合理的画面,并最终确立整部片子的影像风格。

  二、什么是编导意识

  要达到上述的要求,摄像师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编导意识。当摄像师从编导的角度和高度对题材的内涵和体裁的选择有了理解和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构思拍摄,进行技巧运用,主动在拍摄中用画面诠释编导对题材的'理解时,可以称之为有了编导意识。

  三、编导意识的作用

  当一个摄像师建立起编导意识后,在拍摄中就不是盲目的而是掌握着拍摄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具体地说,要清楚这个片子的类型和预期的镜头风格以及后期的剪辑风格;知道每一个段落和场景处理长度和要求,是过渡性的还是重点的段落;还要知道这一段落的剪辑将大致是个什么样的节奏,要在每个镜头间建立联系,在拍摄时就已经将大致的剪辑完成了。这样拍摄的画面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编导文案的要求,对整部片子起到推动作用,能建构起一部片子的影像风格。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摄像师能合理地运用技巧。很多摄像师在实践中对掌握的一些效果强烈的技巧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偏爱,但是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技巧应该在何时运用,有什么样的意蕴,大多流于炫技。很多摄像对自己专业领域了解比较多,而对社会人类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在一些片子的拍摄中缺乏对题材的准确把握,深刻体会,完全依赖编导对主题的阐释,然后因循编导的设计被动拍摄。摄像不能为编导提供契合片子主题和风格的建议,双方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影响了片子更上层楼。

  四、如何建立编导意识

  首先要克服的是摄像和编导两个工种功能划分上是泾渭分明的互不相干的错误认识。编导要参与画面设计和拍摄,摄像也要对题材片子有更深的了解。当摄像师对一个拍摄对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后,他的技巧运用才是有情感合理依托而不是随意的,才能真正满足片子的要求。所以,摄像师首先要有参与编导的题材规划和题材分析的意识。接下来才有共同完成画面设计和拍摄计划的安排。在前期准备阶段画面的设计还在构思时,依靠摄像师的修养进行纸上演练往往都比较容易把握画面方向,也容易达成共识,而在拍摄中要时时提醒自己作为摄像师要满足现在合作的编导的要求是件难事。摄像师需要在前期规划的要求下随时注意自己对画面的控制是否达到了编导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拍摄才是正确的。尤其是当现场画面只有摄像师自己能看到并掌握时,这种自律就更重要了。

  有些广告和M T V 的制作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合成手段,画面经营中就需要将这个技巧与前期拍摄结合起来。摄像师需要了解合成手段能做到哪个程度,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注意,同时跟后期人员讨论拍摄方案确定拍摄方法。摄像师需要对整部片子的影像负责,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前期拍摄采集画面一个环节。

  五、功夫在“诗”外

  摄像师建立了编导意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让自己有编导的文化和专业素质。从事摄像工作久的人慢慢都会有一些编导的素质,那是自然而然获得的,而不是主动达到的。这种非主动性的结果就是摄像似乎永远达不到编导的高度和深度,在一些比较浅易的片子中似乎还游刃有余,在比较厚重的题材面前往往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要想达到编导的高度,就必须学习更多摄像以外的知识。当你的知识积累达到相应的高度,你对编导的思路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说不定还可以比他们更能发掘题材所蕴含的东西,在拍摄时就更能得心应手。所以“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在摄像这个领域可以理解为“功夫在寻像器外”。